从经验到智能:自来水厂混凝剂投加自动控制技术解析

发布日期:2025-05-09 浏览次数:作者:小编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人口的持续增长,对优质饮用水的需求日益攀升。自来水厂肩负着为千家万户提供优质、安全饮用水的重任,而混凝处理作为自来水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水质的优劣。传统的混凝剂投加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经验与固定比例,难以精准应对原水水质的实时变化,易导致混凝剂的浪费或投加不足,进而影响出水水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自来水厂混凝剂投加自动控制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字模型原理为混凝剂投加控制提供了精确的量化依据,通过对原水水质、水量等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建模,能够预测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实现精准投加。特性参数控制法则聚焦于混凝过程中的关键特性参数,实时监测并根据其变化动态调整混凝剂投加量,确保混凝效果的最优化。这些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望显著提升自来水厂的生产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供水水质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饮用水的持续需求,推动供水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以下是关于自来水厂混凝剂投加自动控制中数字模型原理和特性参数控制法原理的相关介绍:

微信截图_20250509102505.png

一、自动加药数字模型原理

1、模型建立:以若干原水水质参数(如浊度、pH、水温、碱度等)及水量参数为变量,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生产运行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与投药量之间的相关函数,即数学模型。例如,四川成都某自来水总公司,建立三阶方程为核心,以原水的加氯量、水温和投矾量为自变量,以矾花生长率为中间变量的混凝投药前馈数学模型。在水厂药剂自动投加系统中,一旦建立了准确的三阶方程模型,就可以实时监测原水水质参数和流量等输入变量,将其代入方程中,快速计算出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这种基于三阶方程的自动投加系统能够更精准地适应原水水质的动态变化,实现混凝剂的精确投加,提高混凝处理效果,保障出水水质的稳定达标,同时避免混凝剂的过度使用,降低运行成本。

2、前馈与反馈结合: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前馈和后馈相结合的控制模型。前馈数学模型选择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参数作为变量,当原水水质变化时,能快速调整混凝剂投加量,减少滞后性;然后以沉淀池出水浊度作为后馈信号来调节前馈给出量,从而获得更精准的最佳剂量。

3、实时计算与优化:通过在线仪表实时采集原水和处理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输入到数学模型中,模型根据实时数据实时计算出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并根据出水水质的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实现混凝剂投加的精准控制,提高出水水质的稳定性和合格率。

微信截图_20250509102517.png

二、自动加药特性参数控制法原理

1、胶体电特性参数:基于胶体体系的动电学理论,采用专用检测器检测混凝过程中胶体颗粒的动电特性参数,如ξ电位。当原水水质变化时,水中胶体颗粒的ξ电位也随之改变,而一定的ξ电位大小对应着一定的混凝剂最佳投量,一般认为ξ电位近于零时,混凝效果最佳。

2、检测器的应用:专用检测器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圆柱形检测室,在其两端各有一环形电极,一个十字型塑料活塞在室内作高速往复运动。待测水样流过检测室时,水中的部分胶体颗粒被吸附于检测室与活塞的壁面上,活塞的往复运动从这些被吸附胶体的扩散层夺取反离子,产生一动电电流,该电流通过电极被检测并放大,称为检测器的检测值。检测值与ξ电位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能反映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及荷电量,进而反映混凝剂的投加需求。

3、自动控制实现:以专用检测器为核心构成自动控制系统,所有参数的收集与处理由计算机进行。计算机将检测器测得的检测值与预先设定的期望值比较并算出混凝剂量的调整值,据此对混凝剂投加泵的运行进行自动调节,使混凝剂的投加量始终适应原水水质的变化,达到最佳混凝效果。

       综上所述,自来水厂混凝剂投加自动控制技术作为提升水质保障与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模型原理的应用,使得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更加科学、精准,能够依据原水的实时特性进行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混凝处理的效能。而特性参数控制法则为混凝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优化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对关键特性参数的敏锐捕捉与快速响应,确保了混凝效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两者有望进一步融合与创新,形成更加完善、高效的混凝剂投加自动控制系统。这将有助于自来水厂更好地应对原水水质的复杂变化,持续稳定地生产出优质、安全的饮用水,满足社会对高品质供水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供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稳定繁荣提供坚实的饮用水保障。未来,我们期待在这一领域看到更多的技术突破与应用成果,为全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水质保障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交路桥科技依托勘察、检测(含特检)、设计等传统行业能力,可提供“检、诊、修、应”的全生命周期综合一体化服务,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提升城市安全运行风险隐患发现、防范、化解、管控的智能化水平,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文章推荐